国内第一台机器人半导体激光移动修复设备正在工作。
今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
昨日,在中海油渤海公司内,一台黄色的机器人不时吐出一线激光束,“埋头”修理着水泵轴。华工激光相关人士介绍,它是国内第一台机器人半导体激光移动修复设备,刚实现了“海陆两用”:成功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维修。
这台机器人占地1平方米左右,自重500公斤,“手臂”伸长半径达2.5米,可抓起30多公斤的激光发生器,能360度全方位扭转,灵巧地将金属粉末熔成“补丁”,修复还原设备。
相对于众多激光设备“兄弟”,它不算是大个子——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将它搬上钻井平台,现场维修。
据了解,海上作业环境特殊,设备容易腐朽、磨损。一旦设备损坏,要么将零件搬上岸,且不说零件是否方便拆卸、移动,即便能搬走,来回一趟常要半个月;要么,现场用电焊,不过电焊温度过高,容易灼伤精密设备。
而激光维修系统,由国外企业垄断,价格不菲。华工激光的这台机器人为国内首创,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0%-40%。
华工科技旗下的另一产品——Trident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则搭上了高端海洋起重船。
这种等离子切割设备,最快能一分钟切12米钢板,是传统火焰切割的10倍,厚度达130毫米,最关键的是它的定位精度达0.25毫米,差不多就是4根头发的宽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水下切割也是它的绝活之一:能有效消除切割产生的噪声、粉尘、有害气体和弧光。
熔盛重工与中海油联手打造的“海洋石油201”,是亚洲首艘具备3000米级深水作业能力的海洋工程船舶,能在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其船身钢板就是采用该设备切割。此前,国内主流造船企业多采用德系、日系企业产品。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武汉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如武船、武桥重工、武汉船机、华工科技等,已通过自主研发,在高端海工市场实现一定突破,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业界保守估计,2011—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亿美元以上,未来5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3500亿美元。
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年销售收入不到400亿元,仅占全球市场的10%左右。去年,我国投入使用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造价高达60亿元,其中近40亿元的设备为国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