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用手创造未来
本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的主题是“动手创造未来”,充满创造力和挑战性。从报名准备到参加比赛,4名大学生仅用了半个多月时间。
参加智能机器人大赛,编程是很关键的环节。从编程,到实战调制、多模块拼装组合、探讨创新理念……为了全力参加比赛,4个大男孩每天往返实验室,学校实验室612和613的灯从未在晚上10点前熄过。
“虽然有点累,却非常充实。”这是4个大男孩最真实的感受。他们当中,胡蛟、王森达、崔昊已经是大四学生,张智露才上大二。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实验,4个大男孩干脆把课本和文具都搬了过来,下课后就直奔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每天,都是实验室的楼管阿姨提醒他们,实验室要关门了,4个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依依不舍地离开。“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实在过得太快了,到后来大家都不想走了。”
编程高手一举夺魁
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有个比赛环节叫“星际漫游比赛”,即机器人旅游竞赛,比赛规定参赛的机器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60秒内,游历尽量多的“景点”,获得尽量多的得分,在规定时间结束前回到出发地。
“比赛主要考察选手的现场编程能力,通过给机器人小车输入程序来控制小车的行进路线。”指导老师贺乃宝介绍。
一张绿色的地毯上贴了多条白色线路,线路上摆放着门槛、斜坡、减速板等障碍物和多个景点。这就是胡蛟和王森达的训练场地。
“我们设计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就要在这上面行进。”胡蛟告诉记者,“控制小车速度很重要。速度太快,容易失误,影响小车行进;速度太慢,又过不了障碍物。只有速度适当,小车才能又快又稳地行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胡蛟和王森达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参数、输入程序。碰上障碍物就加速,遇到减速板就减速,每当遇到三岔路口等复杂线路时,还要巧妙地利用转弯,减少干扰线路。
在另一位老师宋永献的指导下,胡蛟和王森达每做完一次训练,都会细心地记录下训练情况。小车跑一圈用了多长时间、拿了多少分,跑了多少线路、有多少次失误……再把记录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改进方法,争取优化方案。
最终,胡蛟、王森达在“星际漫游比赛”中获得大学组一等奖。“当宣布我们的比赛成绩时,内心的激动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胡蛟至今仍很激动,“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创新思维展示大学生能力
经过半个多月时间的准备,崔昊和张智露这对组合终于设计出“一体化智能工厂”机器人,“只要打开控制开关,生产线上的所有工作环节都由机器人完成。配料、装配、检验产品质量、分类搬运、放进仓库……”
起初,崔昊和张智露只是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手臂运转模型,通过机械手臂把货物搬送到传输带上。“后来贺老师告诉我们模型太简单,必须经过整合。”崔昊描述,“在和老师多次探讨后,我们最终提出了‘一体化智能工厂’的创新理念。”
这个智能工厂不仅完成了零件从生产、运输至入库的全自动化过程,在细节上也有不少亮点。崔昊和张智露在自动车床上安装了红绿灯,当车床运行时红灯亮,否则绿灯亮,从而起到了警示作用。
为了省去安装机器人保安或门卫的麻烦,他们还将小车经过的门全部设计成有感应系统的自动门。在运送货物的机械手臂上,都绑有一个电磁线圈,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顺利完成抓起零件的动作。
凭借“一体化智能工厂”的创新概念,崔昊和张智露获得了“能力风暴机器人创新比赛”大学组二等奖。
“我希望利用比赛这个平台,给学生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动手实践能力。”贺乃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