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媒体报道的浙江大学研制的仿人 机器人打乒乓球的消息引起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在10月4日举行的第13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中国区竞赛的比赛中,开发区珠江路小学的12名小学生击败了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大学、中学、小学代表队,一举拿下团队总分一等奖第一名,取得了参加12月在印尼举行的国际总决赛的资格。
比赛中遇到不小困难
“一说到机器人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人型机器人,其实我们比赛用的并不是那一种。”为了还原比赛的基本过程,珠江路小学计算机老师潘学涛给记者展示了一台作业本大小的机器人,和两个装满各种零部件的工具盒,虽然称为“机器人”但记者却从一堆堆电线、按钮和轮子上面看不出一点“人”样子,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小玩意”却能够识别墙壁、痕迹、火源,完成灭火、踢足球、过桥、搭积木各种任务。潘学涛告诉记者,把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拆卸成一堆单片机、光电数控传感器等零部件,然后根据现场情况增加或减少部件造出一个全新的适应任务的机器人,调试好各种功能后,开始进入最关键的编程阶段,根据赛场情况输入预设程序控制机器人的各种走向,这些看似高深莫测如同天书的工作程序,就是这群小学生在比赛赛场上三个小时内完成的主要工作。
这支12人的队伍中最大的也不过12岁,“我们的机器人一上场有点水土不服,我当时手都哆嗦,不过后来沉下心来调整就忘了紧张。 ”7岁半的选手薛羽淇说,自己在三个小时的组装调试环节中并不顺利,在调试环节中机器人甚至没有跑完全程就停了下来,而在12岁姚逸辉参加的障碍赛中,机器人的红外传感出了问题,“它总是不按照程序设定好的路线走,我们只好看着干着急。”可这群小选手凭借临场不乱的好心态,重新调试设定程序,甚至舍弃了某些项目,总终拿到了理想的成绩。
百平机器人馆拿来做培训
珠江路小学的同学们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早在2010年,学校就特别把一件150平方米的大教室改建成了专门的机器人教室,据潘学涛介绍,当时教体局出资20万为学校购进了16台专门的教学用机器人,同学们第一次用上了自己最心爱的小猪“纳英特之星”机器人。 “原来我觉得机器人就是变形金刚那一种,后来我们上课的时候有了小猪,它是最简单的机器人,有主机、线路和红外、灰度、碰撞传感器。”在12岁的姚逸辉看来,因为样子有点像小猪,这个成人巴掌大小的教学用机器人不是什么冰冷冷的仪器,而是可爱俏皮的小玩具。后来学校又购置了几台专门的比赛用机器,潘学涛和同学们把已有的机器人拆掉按照自己的意愿组装成新的机器人。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失败中,他们竟然真的做出了适应各种功能的专业机器人。
跟大学教授学习机器人
“能取得这次的成绩,我们的家长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负责科技教育的老师王雅南说,因为很多学生家长都是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的教职工,他们的机器人课曾经直接开进了大学校园,在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里由大学教授上课。其实不只是机器人课,石油实验、趣味化学、纳米工程,这些以前只有大学生才能享受到的科普类课程,珠江路小学的同学们不止一次在大学教室里听过。小学生不仅走进大学,更有大学专家教授直接“送课上门”给同学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