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媒体纷纷报道,全球最大的代工电子制造商富士康,计划三年内在中国工厂用100万台
机器人代替更多的工人。想象一下,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那阵势可能成为一个奇迹。此举可能缘于富士康的另一个“奇迹”,去年,超过十个年轻生命相继从高处坠落,天怒人怨。今年,半年报净亏损1760万美元。
在富士康,工人称老板是“皇上”,其实代工企业在大客户那里,连孙子都不如。苹果手机利润率高达60%,而代工毛利仅2%左右。代工苹果产品,所有成本按苹果清单来,连耗材都有明确规定,且材料的价格由苹果和供应商谈好。虽然代工企业都冠以××科技集团,其实所能做的,纯粹是来料加工。想在生产环节挤出利润几无可能,唯一的弹性空间就是人力成本。所以不需加薪,不会跳楼的机器人成了他们的选择。
问题是,机器人就能改变代工者的地位吗?机器人代替人工,也许可以降低成本,但解决不了纯粹的代工企业的本质和命运。电子产品生产几乎到了无门槛时代,昔日代表高科技的3C产品,如今农民在出租屋批量生产,再像白菜一样出售。正如郭台铭的名言“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代工的毛利率从20%到10%,再到2%左右,这就是市场。
其实机器人代替不了人。试想,如果机器人能代替人,发达国家就不用把制造业转移了。而且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越来越个性化,适合机器人的简单机械重复的岗位越来越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百万机器人要真的上岗了,就必须有大量能维护且与机器人大军并肩作战的高技能工人。而这样的员工绝不会像原来那些工人,只要有住有吃,差不多就忍了。
出路就在于向产业链上游移动,由代工转型为设计、创意、创立自己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改变血汗工厂的形象,这也是我国大批苦苦挣扎的代工企业的出路。100万机器人计划改变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