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者张先生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找到了更优治疗方案——杨浩贤教授为其实施全孔
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精准微创切除术,不仅精准切除肿瘤,而且食管粘膜保留完整。目前,张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据了解,杨浩贤教授近期也在美国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第14届国际学术大会上,作了该术式的学术报告,这是本年度CRSA大会报告中唯一来自中国的胸外科研究,吸引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
一起来了解。
难题:复杂食管平滑肌瘤只能开胸切除
在所有食管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约占三分之二,其好发于食管下段,可发生在患者的任何年龄阶段,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
对于部分小的平滑肌瘤,可通过普通胸腔镜进行微创切除。
然而,平滑肌瘤生长缓慢,在体积小时没有特殊症状,很难引起患者重视;当发展到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大部分患者都会因为肿瘤体积巨大,只能接受开胸大切口手术。
有些更为复杂的病例,甚至需要切除部分食管,不仅创伤大,风险高,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难道这类患者就没有更优治疗方案了吗?
突破:机器人手术实现精准微创切除
机器人手术由于具有清晰的三维手术视野,灵活的操作器械,为实现复杂食管平滑肌瘤的精准微创切除提供了可能,但关于该手术方法在国际上只有零星的个案报道。
杨浩贤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胸外科医生之一,研究方向为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2018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已主刀完成超600台机器人胸外科手术。
此外,他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的专著——《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并且连续三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中肿机器人精准胸外科手术经验。
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杨浩贤教授团队采用创新的手术方法,仅在患者身体上打几个小孔,用简化的单腔管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成功地为一系列复杂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实施了精准微创手术治疗,不仅成功切除了食管巨大肿瘤,而且完整保护了食管粘膜不受损伤,术后患者即可恢复正常饮食,甚至不需要留置胃管,大大加速了患者康复,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创新:首次提出食管平滑肌瘤分型
以及精准微创手术策略
在本次CRSA会议上,杨浩贤教授不仅向国际同行分享了全孔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精准微创切除的手术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根据肿瘤的形态和解剖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食管平滑瘤的形态分型,并将其命名为ICOS分型。
I型(梭形和哑铃型):规则的单发肿瘤呈梭形,部分成哑铃型,肿瘤长径大体平行于食管长轴;
C型(马蹄形):肿瘤贴近食管粘膜生长,环绕食管,但未超过食管全周的三分之二;
O型(指环型):肿瘤较大,环绕食管生长,包绕食管全周超过三分之二;
S型(螺旋型):肿瘤较大,形状不规则,围绕食管粘膜螺旋状生长,多呈分叶状。
▲食管平滑肌瘤的分型:ICOS分型
ICOS分型是国际上首次对食管平滑肌瘤进行系统的形态学分类,对食管平滑肌瘤的随访、手术方案的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食管平滑肌瘤的诊疗贡献了广东智慧。
记者|苏海宁
通讯员|赵现廷陈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