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在应对“朝鲜无人机”事件时,韩军不仅1架朝鲜无人机都未击落,己方反倒坠毁1架有人战机,一时间人们热议不断,韩军的表现为何如此不堪?
事件回顾
据韩军披露,2022年12月26日上午10时25分,韩军在京能道一带捕捉到多条疑似朝鲜无人机航迹,经识别共有5架无人机,其中1架进入金浦与坡州之间的汉江中立水域,随后直接飞往首尔北部地区,之后离开首尔返回朝鲜,其余4架从江华岛西侧飞入,在江华岛地区展开活动。韩军认为,进入江华岛上空的4架无人机的目的在于,分散韩军注意力,以掩护进入首尔的那架无人机。
韩媒报道称,5架“朝鲜无人机”从当天上午开始至少在韩国领空飞行7小时。然而,韩军雷达一直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识别,直到有韩军飞行员用肉眼发现了1架无人机,韩军才了解到这些无人机的外形特征。韩军称,这架被目视发现的“朝鲜无人机”翼展约为2米,明显属于小型无人机。
朝鲜部署无人机
面对进入韩国领空的5架无人机韩空军如临大敌,兴师动众地出动了F-15K战斗机、AH-64E武装直升机和AH-1S武装直升机、KA-1轻型攻击机升空应对。当韩军雷达在乔桐岛以西海岸捕捉到无人机后,韩军AH-1S发射了100多发20毫米机炮炮弹,但无一命中。对此,韩军相关人士解释称,AH-1S武装直升机的射击受到很大限制,以尽可能避免影响民众安全。还有一种说法称,AH-1S发射100多发炮弹都落了空,是射手根本不想击落无人机,只是对无人机进行警告。的确,警告射击是驱逐他国飞机的常用手段,可那是针对有人机而言,无人机内并无驾驶员,警告射击又在警告谁呢?
与AH-1S射击不中相比,更令韩军尴尬的是1架KA-1轻型螺旋桨攻击机在12月26日的拦截行动中坠毁,目前韩军尚未公布KA-1因何原因坠毁。有分析认为,KA-1当时拦截的是飞行高度不高、飞得较慢的无人机、可能是在低空失速或飞行员出现了操作失误,最终导致坠毁。
韩军出动众多先进战机实施拦截,最终却是“朝鲜无人机”全身而退,韩军1架KA-1轻型攻击机坠毁100多发炮弹无一命中,这引起韩国高层及民众的极度不满。韩国总统尹锡悦直指韩国军方应对不力、训练不到位,甚至尖锐质疑“军方其间到底做了什么?”
在“朝鲜无人机”事件的第二天,韩军又称,在仁川市发现“推测是朝鲜无人机的航迹”,随后出动多架军机进行了约3小时搜索,但最终发现根本没有所谓“朝鲜无人机”只是鸟群而已,一时舆论大哗。韩军面对各方指责,一直默不作声。当然,以上所谓“朝鲜无人机”的说法,皆是韩国一面之词,朝鲜从未承认。
据韩国MBC电视台2023年1月10日报道,韩国政府在对2022年12月26日曾进入首尔上空的“朝鲜无人机”飞行轨迹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其飞行轨迹同8年前曾飞抵青瓦台上空的1架“朝鲜无人机”近乎一致。报道称,2014年3月,1架“朝鲜无人机”经坡州上空南下,直接飞进首尔,并飞抵当时的韩国总统府青瓦台的上空不断盘旋,进行拍摄。据此,韩国政府和军方认为,2022年12月26日飞入首尔上空的“朝鲜无人机”,其目标很可能是青瓦台,而不是龙山总统府。然而,这种说法难以服众,因为韩国将总统府从青瓦台迁到龙山,完全是公开消息,朝鲜怎么可能不知道?
韩国KA-1轻型攻击机
由此可见,韩国已非首次遭遇所谓“朝鲜无人机”进入韩国领空事件了。据韩媒此前报道,2015年8月,在京後道华川一带,“朝鲜无人机”曾多次进入韩国领空。2016年1月,“朝鲜无人机”从京幾道文山一带越界,韩军进行广播和射击示警后,“朝鲜无人机”返回。2017年6月9日,1架“朝鲜无人机”在江原道麟蹄一带的山头被发现,当时该无人机不仅越界,还飞至庆尚北道星州的“萨德”导弹基地进行了拍摄。韩军调查结果显示,该无人机总共飞行5小时30多分钟,飞行距离490多千米,但这架无人机在星州完成拍摄任务后,返回途中因发动机故障在朝韩边境附近的一座山上坠毁,残骸被韩军捕获。韩军在对残骸检查后发现,其拥有比2014年进入韩领空的无人机更高的性能,发动机功率和电池容量翻了一番。此外,2017年还有1架“朝鲜无人机”坠毁在韩国坡州。无人机残骸显示,该机采用无尾翼布局,外形类似海鸥,机头装备了发动机,机上安装了照相设备。不过,这架无人机的尺寸很小,属于一款单兵手抛型微型无人机。按韩媒说法,2022年12月26日进入韩国领空的“朝鲜无人机”,与2014年、2017年进入韩国领空的“朝鲜无人机”大小基本相同,但此次“朝鲜无人机”在韩国领空飞行了7个小时,且安全返回,未出现2014年和2017年那样在返回途中坠毁的情况。如果这些无人机真的属于朝鲜,那表明朝鲜无人机的技术水平一直在进步,且进步幅度不小,至少在可靠性方面大为改善。
复盘分析
在作战飞机方面,韩军目前拥有30架F-35A隐身战斗机、59架F-15K多用途重型战斗机、162架F-16和KF-16战斗机、60架F/A-50轻型战斗攻击机、174架F-5E/F和KF-5E/F战斗机、30架F-4E战斗机、4架E-7A空中预警机。在防空导弹方面,韩军拥有“爱国者”PAC-2/3防空导弹及国产“天弓”防空导弹等装备。此外,韩军还从美、德、以等国购买了大量先进雷达、计算机终端等设备,并在北部和西部部署了远程搜索、警戒和预警雷达,最大预警距离超过1000千米。这样的防空体系在全球也居于前列,但偏偏在无人机面前多次露怯。从2014至2017年,按韩媒说法,“朝鲜无人机”曾多次飞入韩国领空,但仅有几次被发现。
朝鲜无人机多次飞入韩国领空
例如,在2014年和2017年,“朝鲜无人机”都是在返回途中坠毁才被韩军发现,只不过当时媒体较少报道,所以才未引起波澜。而2022年12月26日,韩军防空系统总算是发现了“朝鲜无人机”,韩军摆明了想显示下身手,这从其拦截阵容就可见一斑:F-15K的雷达搜索能力、空战能力、机动性,能满足高空、中空和低空对高速、高机动空中目标的拦截:AH-64E、AH-1S武装直升机和KA-1轻型攻击机,适合在低空拦截低速飞行器。就韩军的拦截部署而言并无不妥,且有“用牛刀杀鸡”之嫌,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韩军拦截失败,根源在其防空系统并不适于应对无人机。其实,如何对抗无人机是目前各国军队面临的共同难题,并非韩军一家所独有。例如,在俄乌冲突中,乌军无人机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俄黑海舰队司令部先后进行过两次攻击,之后,乌军无人机又两次突击了俄本土纵深地区的萨拉托夫州恩格斯空军基地。面对乌军无人机的攻击,性能强悍、部署稠密的俄军防空系统,均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拦截,导致黑海舰队司令部、恩格斯基地被炸。当然,乌军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当俄军无人机飞到基辅上空,地面乌军肉眼都发现了,而乌防空系统却浑然未觉。
韩国防空系统
追根溯源
此前,美军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大量使用无人机,外界据此判断,现阶段无人机只能在低强度冲突中发挥作用。然而,2020年的纳卡冲突表明,无人机在中等强度的冲突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具备了改变战局的能力。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冲突,进一步表明印证了无人机在高强度冲突中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在乌克兰俄乌两军都大量使用无人机,且随着冲突的持续,俄乌两军对无人机的需求剧增。
此外,俄乌双方的战术也随着无人机的大量使用而不断发生变化。最典型的是俄军炮兵,现在俄军炮兵进行射击时,会先用无人机前出侦察乌军情况,再根据无人机传回的信息装定射击诸元。炮击开始,无人机继续在空中观察,不断引导俄军炮兵修正弹道。炮击后,会再次出动无人机评估战果。俄军的“柳叶刀”系列自杀式无人机(也称巡飞弹),被大量用于打击乌军高价值目标,如M777A2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各种自行榴弹炮、装甲车辆等.战果显著。与此同时,乌军也大量使用无人机执行侦察、监视、攻击等任务。特别是利用西方技术改装的乌军无人机,已成为俄本土安全的重要威胁。
各国防空系统之所以难以有效反制无人机,主要是因为现有防空系统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等目标而研制的。这些目标要么雷达反射截面积较大(隐身战机除外)、速度较快,要么具有独特的构型(直升机是以桨毅带动旋翼转动来产生升力和向前的拉力),因此雷达比较容易探测。
韩国F15K战斗
而无人机,即飞行高大多是典型的低、慢、小目标,度低(通常在1000米以下)、速度慢(小于200千米/小时)、雷达反射截面积小(在2平方米以下),加上复杂的低空环境和地物遮挡等原因,使无人机难以被雷达发现。此外,大多数防空雷达为降低虚警率,采用的多晋勒原理特意滤掉了低速空中目标。然而,大多数无人机飞行速度恰恰与鸟群相当,这就使得现有的防空雷达很难探测到无人机。即便有时探测到,其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信号也极不稳定,使地/海面防空武器或空中平台难以连续跟踪和打击,自然无法做到有效拦截。
此外,现有的防空导弹为拦截先进战机,设计复杂、价格昂贵,若用它们拦截量大、成本低廉的微(小)型无人机,效费比很低。至于一些国家推出的反无人机系统,如电子干扰装置、激光武器等,实际效果尚难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反无人机系统作用范围普遍较小、机动性较差,只能对抗少量无人机,对抗战场上大量无人机非常吃力,俄乌冲突就证明了这一点。乌军手中有不少西方提供的反无人机系统,俄军也投入一些自研的反无人机系统,加之双方各自拥有的各种其他防空系统,仍无法遏制对方无人机活动。随着无人机在武装冲突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必然会刺激反无人机技术的大发展,也许有效反制无人机的装备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