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数字时代,对于检察机关来说,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和效率尤为重要。日前,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已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部署应用,今年以来,各地检察机关已为广大律师提供网上阅卷服务超过1.4万次。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次也不用跑”
实际上,早在2014年,检察业务应用系统1.0就上线运行,检察机关的工作即完成了从“纸上办案”到“网上办案”的跨越,7年多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5100余万件,生成法律文书超过1亿份。但是由于业务应用系统1.0布设在检察涉密网,无法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对接,实现全程使用电子文件办案,只能按照传统方式一站站搬运纸质卷宗。而如今上线的2.0系统实现了与政法平台、行政执法平台的对接,实现了业务网上协同办理,信息一次录入即可循环使用,既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又通过办理过程的网上“留痕”,加强了对执法工作的监督。以最常见的办理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换押手续为例,传统方式下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办案人员需要跑三次以上才能完成一次换押,现如今网上电子换押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快速完成换押,在实现了“电子数据多跑路、办案人员少跑腿”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各单位换押工作的监督。
人工智能辅助让办案更加“眼明手快”
案多人少是政法系统的老大难问题,怎样帮助检察官把案件办得快又办得好?
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集成20多类60余款智能化的办案辅助工具。其中,案卡填录、自动编目等工具实现了案件信息的自动录入和编排,减轻了检察人员数据录入的工作量。量刑辅助、出庭辅助等工具,辅助检察人员开展刑期计算和出庭示证工作。比如,量刑辅助工具可以根据犯罪事实和情节,一步一步规范计算出刑期或刑期范围,同时利用大数据查询历史上同类案件的量刑情况,给检察官以参考,辅助检察官提出精准化的量刑建议。今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运用量刑辅助工具提出的量刑建议,法院的最终采纳率近97%。
唤醒“沉睡数据”大数据挖掘“精准办案”
此前,业务应用系统1.0上的材料相对独立,无法融通形成活的“数据池”。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汇聚了全国检察机关的办案数据,对业务数据态势的分析,为精准打击和预防犯罪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围绕“正当防卫”“酒驾”等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开展专题数据分析,推进社会治理。今年初,检察机关通过系统,对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正当防卫不捕不诉案件办理情况开展了专题数据分析。分析发现,2019年和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的共819人,是之前两年的2.8倍,相关数据分析结论写入今年全国两会最高检工作报告,结合检察机关发布的6起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向社会更好地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
“共享互用”促进各地共同发展
依托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各地检察机关可以根据自身办案工作实际,拓展研发符合自身需要的办案辅助工具。
据悉,各地研发的特色软件,不仅当地可以使用,其他地方的检察机关也可以通过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直接使用,这既节约了研发成本,又解决了检察信息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了检察信息化的共同发展。比如,西藏自治区检察机关可以直接使用广东、浙江检察机关研发的量刑辅助工具。目前,围绕检察信息化生态建设,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 开放了260余个接口,各地检察机关信息化优秀成果可以直接在系统上集成,实现共建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