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高雨杉。
[ 亿欧导读 ] 其第三代产品于2016年11月获得了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首家获得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骨科
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全球第五家取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
亿欧大健康7月7日消息,今日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赴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277”,发行价12.04元/股。上市首日,天智航开报70元/股,截止发稿前,股价涨幅473.09%,总市值达288.7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此次天智航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计划、骨科手术机器人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营销体系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手术耗材、手术工具扩建项目和国际化能力建设。可以看到,其所募投的项目均围绕于其主营业务——骨科手术机器人。
天智航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发展至今已经是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第三代产品于2016年11月获得了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首家获得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全球第五家取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
光环之下,骨科医生的助手
提及骨科,可能更为令人熟悉的是骨科植入耗材。原有骨科的手术模式中,由于手术兼具精细化操作和体能要求,因此极大程度依赖的是医生的经验和体力。
这就导致了骨科医生的执业黄金期非常短,不仅前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因体力原因,50岁左右的资深骨科医生还会逐步退出一线手术。而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模式下,医生的体力或许不再是问题。资深医生的经验和机器人的精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大幅延长骨科医生的执业年限。
2010年至今,天智航的研发团队共成功研制了三代产品,分别为GD-A、GD-2000/GD-S和TiRobot(又名“天玑”)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其中核心产品天玑,于2016年11月获批上市,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骨科机器人。
相比第二代产品,天玑可将临床手术精度提高至亚毫米(<1mm)级别,产品适应症拓展至覆盖骨盆、髋臼、四肢等部位的创伤手术及全节段脊柱外科手术。在适应症覆盖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天玑实现了对使用便捷性、定位功能和软件友好性的优化。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机械臂主机、光学跟踪系统、主控台车构成。天智航董秘邢玉柱曾在采访中表示,天玑操作稳定、精度较高,机器手可以进行精准定位的微创手术,因此术中出血会减少,术后恢复会变快。
天玑? 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另外,利用天玑进行手术还可以避免反复拍摄X光,减少80%以上的辐射。“我们以股骨颈骨折这样的手术为例,如果徒手手术的话,拍几十次至上百次的X光是正常的,但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拍X光的次数可以下降至10次以内。”邢玉柱表示。
除了手术层面,手术机器人也会帮助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中心城市的资深医生可以与基层医院建立紧密联系,借助手术机器人、5G、互联网、MR智能眼镜等先进技术,远程为患者实施手术。
据悉,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已经累计完成4000例左右的病例。
营收猛增,但仍连年亏损
行业人士分析,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处在导入期,公司规模很小,依赖政策推动。而且,使用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辅助的骨科手术收费一般要高于传统手术模式,所以市场情况暂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未来发展空间大,国外对标企业收入超过300亿元。
据邢玉柱预计,天智航产品的国内市场不低于5000台,三甲医院、区域医疗中心、骨科专科医院及50万以上人口的县级医院都是天玑骨科机器人的潜在客户,按每台售价2000万元计算,市场规模在千亿左右。
然而目前,虽然在骨科手术的部分重点医院有涉及到天智航的核心产品,但是相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来讲,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累计仅在72家医疗机构销售。
从营收数据上来看,自2017年至2019年,天智航的营收从0.73亿元增至2.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77%。在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中的销售数量和手术量都位居榜首。然而,营收的高速增长并未给天智航带来正向的利润。自2017至2019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0.16亿元、-0.39亿元和-0.34亿元,天智航近三年来持续亏损。
其亏损的部分原因也许是研发投入的持续走高。2017年至2019年,天智航研发费用分别为0.22亿元、0.41亿元和0.77亿元,不仅研发费用年增长率高于86%,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逐年增长,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42%、32.74%、33.55%。不同于国外同行美敦力和捷迈邦美通过并购来获得核心技术,天智航选择通过超高研发投入来保持技术的领先。
而在国内市场,天智航可谓是一枝独秀。2010年,天智航第一代骨科机器人拿到了CFDA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许可证。至今,国内共发放了4个医用机器人医疗器械产品许可证,均为天智航公司所有。迄今为止,国内其他企业的类似研究都还处于产品的开发和临床阶段,尚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