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5年前,中国领导人呼吁进行一场“
机器人革命”。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目标是提高自动化水平,让这个曾经沉睡的巨人在未来几年里拥有全球制造业的优势。中国的工厂里如今已经到处都是机器人了,现在,机器人更多地出现在公共场所。
11月20日,《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社长安娜·菲菲尔德前往上海采访时,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她说,在当地一家酒店登记入住时,她注意到大厅里有一个细长的圆筒形机器人,机身上,一个小小的屏幕显示着微笑的人类面孔。酒店的接待员告诉菲菲尔德,如果她需要什么,可以让机器人去送。
第二天早上,菲菲尔德要了咖啡,然后打开了酒店房间的门。让她感到有趣的是,她发现自己和送货机器人面对面了。菲菲尔德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段简短的
视频,展示了随后的人机互动,很快就获得了近7000条转发和3.5万个赞。《华盛顿邮报》称,这或许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好奇心的一种证明,即当身边充满了机器人时,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问候了机器人之后,菲菲尔德找到了她的咖啡胶囊——在一个食品杂货袋大小的隔间里,隐藏在一个滑动门下。当她在发光的触摸板上按下一个图形时,门打开了。
《华盛顿邮报》称,虽然由于语言障碍,说英语的人可能会对机器人的反应感到些许困惑,但菲菲尔德——作为一名长期驻外记者,她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表示,短暂的接触让人感觉“出乎意料地自然”。
“当机器人来到我住的房间门外时,它给我的座机打了电话,用中文和英文告诉我,它就在我的门口。”菲菲尔德表示,“当我来到门口的时候,它就在那里等着,很容易使用。‘你是整个宇宙中最可爱的人。’它的屏幕上用中文写着,‘你想和我一起自拍吗?让我们一起说‘茄子’。”
菲菲尔德补充说:“当它离开的时候,它说,‘我希望我的服务能让你保持一个世纪的好心情’。”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人们已经看到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许多酒店正在试验机器人技术。在美国,这一趋势也开始流行起来。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对此感到欢欣鼓舞。
洛杉矶世纪城洲际酒店的总经理史蒂夫·崔在2016年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一些机器人在美国酒店的走廊里漫步,但他对这种机器能否被美国客户接受持怀疑态度。
“有了机器人,你就没法得到个性化的服务了。”崔说,“而那是人们仍然想要的体验。”
同样的结论在亚洲也适用吗?《华盛顿邮报》称,现在下结论可能为时过早。当被问及中国人是否比美国人更习惯于机器人时,菲菲尔德说,她认为两国都还处在新技术的适应期。
“是的,在这个地区的餐馆和酒店里有机器人,但它们仍然是罕见的,仍然是新奇的。”她写道,“我想酒店里的其他人也从这个可爱的小机器人身上得到了乐趣。” 撰稿 顾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