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船时间2月19日20时50分,随着最后一个作业站点电视抓斗被安全回收至甲板上,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以远超预期的成果宣告完美收官。
本航段自1月26日到达作业区,2月19日晚离开。其间,历经各种困难,不仅遭遇了台风、阴雨天气、恶劣海况,还多次出现了调查设备发生故障等情况。按照计划,本航段作业天数为26天,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实际作业时间不足20天。
时间虽短,取得的成绩却令人瞩目。本航段不仅发现了2个热液区(其中一个是碳酸盐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加深了对这两个热液区分布情况的了解、增进了对碳酸盐热液区成因的新认识,而且在硫化物的探勘方法与技术上也有了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本航段依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在定向面积测量方面所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如ROV(遥控
机器人)和船舶的成功配合实现测向作业、首次实现全程动力定位作业、全程超短基线定位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探测效果。本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说:“本航段在调查方法和技术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在调查设备与船舶的配合作业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据陶春辉介绍,在本航段作业中,科考队员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其中,包括完成16条光缆综合拖体热液异常测线、2条电法测线、7条综合地球物理测线、4站遥控
机器人精细作业、11站的温盐深仪测量和11个站的电视抓斗作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抓斗作业中,10个站成功取得样品,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类型丰富,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最后一站取得的岩石样品,就包括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辉绿岩等,可谓是一场丰盛的岩石“盛宴”。此外,电视抓斗在其他站位所取得的固结碳酸盐和表层沉积物,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悉,本航段还较好地履行了一项国际义务,即为国际海底管理局选派的两位培训人员进行了培训,这也是我国首次履行相关培训义务。其间,我国工作人员为受训人员安排了较为全面的培训课程,内容涉及作业规划及其流程、各种调查设备的介绍和使用、地质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等,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